六大永續實踐面向

 

友善契作 Friendly Collaboration

  • 《友善農法》:隘寮實踐《無農藥》、《無除草劑》的自然耕作方式,種植作物包含《黃荊》、《白菜》、《薄荷》、《茄子》、
    《萬壽菊》、《蔥》、《九層塔》、《鳳梨》、《雞腿》、《芒果》、《花生豆腐》等。
  • 【參與農友數:約30-50位,分布於185縣道沿線】,形成在地支持網絡,具規模化潛力且食堂採用有責收購機制。
  • 《技術協助》:與《屏東科技大學》合作進行《產品開發》、《天然功效檢驗》,如《黃荊防蚊功效》、《鳳梨豆醬》、《不驚茶》等產品之《食安檢測》。提升產品可信度與市場進入門檻。

永續農業 Sustainable Farming

  • 《食物里程》:主要農產來自《20公里內》,如《內埔(12km)》、《萬金(13.4km)》、《赤山(14.3km)》
  • 【平均食材運輸距離低於15公里】,有助於控制碳排放與提升食材新鮮度。
  • 《農法創新》:推動《綠肥覆蓋》、《光合菌使用》、《黑水虻養雞》、《廚餘堆肥》等技術,2025預計擴大導入氣候友善農法模組。
  • 《生態觀察》:利用《羊齒植物》、《蜜蜂》、《白頭翁》、《蝴蝶》等《指標物種》,觀察土地保水與物種共存狀況,自然生態成為農業復甦的證據與教學素材。

在地食材 Local Ingredients

  • 《代表作物》:包含《黃荊》、《蓮霧》、《土芒果》、《香蕉》、《鳳梨》、《紅藜》、《小米》、《山羌》等,展現多元族群融合與山林交界風味。
  • 《加工創新》:發展《黃荊雞腿》、《青醬》、《黃荊香皂》、《舒緩膏》、《不驚茶》等系列產品。
  • 【至少10種以上黃荊延伸品】,創造專屬隘寮的食材美學與生活應用系統。
  • 《產地比重》:產品多以隘寮自種與周邊農友供應,佔比尚待完整統計,可作為永續品牌認證之基礎資料。

飲食文化 Culinary Culture

  • 《天然加工》:所有產品皆經《生菌數》、《重金屬》、《蚊忌避功效》檢驗,符合食安標準並具防蚊健康功能。
  • 堅持低加工、無添加、保留天然風味。
  • 《文化菜餚》:如《米苔目》、《鳳梨豆醬排骨湯》、《黃荊牛肉麵》、《花生豆腐》等,對應族群記憶與節慶情感。
  • 《教育活動》:設計《桌遊》、《黃荊九宮格搶答》、《DIY 工作坊》等,讓飲食文化被體驗、理解與傳承。

價值認同 Value Acknowledgement

  • 《產品價格》:因《天然無毒》、《手工製作》而略高於市售品,價格高出30%–50%,消費者理解其人力與文化投入。
  • 《品牌敘事》:透過《百年黃荊樹》的長輩記憶、《田間生活故事》建立品牌情感,成為青農返鄉、旅人共鳴的價值觸媒。
  • 居民與參與者因認同而持續投身於生產與文化行動。

文化認同 Culture Identity

  • 《產地旅行與教育》:合作如《青草協會》、《飯店採購者》進行《田間導覽》、《溯源體驗》,形成從餐桌到土地的雙向學習。
  • 【年均造訪人次約4,300】,推動《185延山秘境勝利遊》、《愛聊食堂餐桌互動》、《黃荊香皂DIY》等導覽遊程。
  • 《青年與外部連結》:串連《屏科大》、《美和》、《樹德》等大學與社福單位,推動文化自信與創新應用。

友善環境

出入口為無障礙

• 隘寮食堂友善斜坡
• 園區向上下公廁斜坡

有無障礙廁所

• 無障礙廁所 • 近入公廁斜坡
• 友善設計-扶手 • 沖澡間

提供充電座

• 社區場域備有拐杖
• 放大鏡 • 老花眼鏡 • 充電等設備

推動餐具循環再使用

• 餐具循環再使用
•冰冷熱RO逆滲透飲水機
• 空氣清淨機 • 舒壓按摩椅
• 戶外運動社區等設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