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食農教育DIY
「親手做」的體驗教育
透過實作、共耕、共食等集體行為,激發對食物的感知、情感記憶
深化的食農教育,建立人與食物、人與土地、人與文化的關係,了解自己吃的食物、了解農業活動與價值,並對農業及其生產者有更豐富的認識。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,傳承飲食文化,了解土地,支持在地農業,進一步關懷自然與環境,理解自身的責任帶來的長遠價值。
採黃荊
透過園區的導覽,認識園區植物後,加深對植物的印象,親子一同來收集黃荊。
DIY【黃荊包】
又名【埔姜粿】
以往鄉下家家戶戶總是會在過年前座幾籠包子、鹹粿、甜粿等,整家人可以隨時吃著幾籠年節粿。隨著時代的演變,做年節粿的人家已經越來越少,兒年的氣氛也漸漸淡去。
現今隘寮社區致力在開發與研發黃荊的特色產業,我們會邀請長輩一起動手做,把平常的包子研發出美味色香兼具的黃荊包。我們把黃荊葉攪碎加入粿團裡,當大家一起準備食材切菜揉粿團,那失去的年味又回來了!甜甜的黃荊包就像美食節目說的充滿著幸福與回憶!
★製作步驟:糯米浸泡3小時,泡好的米洗一洗再研磨壓乾→黃荊葉30公克研磨成汁,再與壓乾的糯米一起攪拌成黃荊米糰備用→黃荊米糰分成約30公克搓圓、壓扁、放餡料,包裹成球體再放置香蕉葉上→生粿蒸大約20分就成熟粿→待涼
DIY【米苔目】
米苔目是隘寮社區傳統米食文化,在農村時代,家裡若舉辦嫁娶,有時無法準時開桌,就會邀請厝邊的親戚像是嬸婆、姑婆、姨仔等大夥來幫忙「剉米苔目」,並用大灶烹煮,讓遠道而來的親友能夠先墊胃止餓。藉著「剉米苔目」,讓親戚鄰居間有敦親睦鄰、互相幫忙,增進情感交流的文化。
★製作步驟:將在來米洗淨浸泡半天→浸泡完成後研磨成漿→磨好之後用粿袋裝好綁緊,用重物壓製1天→一天後取出米漿團搓揉,取一部份水煮成粿母,再加進全部米漿團繼續搓揉→揉成可拿在手上軟Q狀,即可使用粿剉開始剉米苔目→剉下來的米苔目馬上掉入滾水中水煮成型,煮至米苔目浮上水面上即可撈起放涼食用。
★加入冬瓜糖水即成甜品;加入鹹湯城米食品。
DIY【黃荊蛋】
採用特選鮮雞蛋和南國熱情的陽光曝曬,自然乾燥的黃荊葉,讓整顆蛋浸漬在滿滿的黃荊汁液中烹煮,再經過一天一夜的浸泡泡,將黃荊的香氣鎖在蛋中,成就了兼具,補氣與養生的黃荊蛋。
DIY【黃荊薰香】
★效果:淨化除障可鎮定安神﹑制菌驅蟲、除瘴闢毒,可袪風祛寒,老一輩會用來煙燻傷口,有消毒傷口加速癒合的作用,固有「天地正氣之香」的尊稱。
★使用方法:取一片黃荊薰香片點燃一角後,放置蚊香盤內待燒盡即可。
★製作步驟:以黃荊粉、艾草、黃荊枝條為主要的材料包加入約100CC的水,反覆把粉跟水搓揉均勻,水分次加入後會形成像黏土般,接著捏塑成自己想要的造型(不要太厚,不易曬乾)→成形完畢後,曬乾,便可完成天然黃荊艾草蚊香→曝曬期間需多次翻面。
DIY【柴燒披薩】
★製作步驟:基本發酵 60分麵糰,分割1個150公克4個,滾圓、中間發酵15分鐘,麵糰鬆弛即可→將麵糰擀開,義大利番茄醬抹在中央,撒上配料,入爐以210℃/200℃烤上色即可。